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实用贴】展览结束了,一大堆的观众留言该怎么利用?

博展联盟 2023-10-07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艺术怎样管 Author 夏公小正


展览结束后,鼓励观众留言(包括留言本、调查问卷、反馈卡等方式),通过收集信息提高用户参与,已成为博物馆和艺术行业延续多年的传统。但是,这些留言真的被有效利用了吗?未必。本期就谈一谈如何用好观众留言这一宝贵资源。





根据美国达拉斯艺术博物馆(Dallas Museum of Art)展览部主任Jessica Fuentes的实践经验,利用好观众留言包括三个层面:直接利用、统计分析及内容输出。






01

第一次利用-直接利用


一般情况下,观众的留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:

1. 礼貌的客气话,包括感谢、称赞、祝愿等。比如「很棒的展览」、「我国文物历史真是博大精深」、「祝展览越办越好」等;

2. 打卡式的叙述,包括时间戳、回顾内容、个人感受等。比如「成都的小美爱画画,2018年8月8日」、「了解了某某文化发展的脉络」等;

3. 具体的建议或批评。比如「某某工号的保安态度恶劣」、「入口太少,排队时间太长」、「建议增加针对儿童的导览语音内容」等。



对这些具体的留言予以辨别、思考及处理,称为第一次利用,即直接利用。比如对某些留言予以书面回复、对观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、采纳合理化建议等等。


这种利用方式通常是单向的,即只读取某观众留下的静态信息,并不涉及与该观众的再次交互。




02

第二次利用-统计分析


对数量众多的观众留言进行结构化梳理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,通过分析结果揭示一些深层情况,是对留言资源的第二次利用。统计分析的角度很多,以达拉斯艺术博物馆为例,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



1用户画像


通过数据洞察用户行为和偏好,归纳用户画像,是最常见的分析用途。在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内的Art Spot展区,工作人员对留言卡的回收率和「年龄」等字段进行了12个月不间断的追踪统计。经过分析,馆方确定了6-12岁的青少年观众是当下参与度最高的群体,而成年人的参与率只占30%。



需要注意的是,用户画像基于用户数据,而数据字段则有赖于基于目的的留言或问卷设计。





2偏好验证


2016年,馆方展出了一件非洲裔美国壁画家约翰.毕格斯(John Biggers)的作品《闪光的皇冠》(Starry Crown)。为了激发游客思考,展览团队设计了一个留言卡,要求观众阅读并回答一个给定的问题。


《闪光的皇冠》(Starry Crown)@https://blog.dma.org/tag/starry-crown


那么,该向游客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?经过讨论,如下两个问题都有人赞成。

问题1:约翰毕格斯借鉴了非洲和美国文化来阐述自己的身份。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哪些传统或符号反映了你的身份呢?

问题2:在《闪光的皇冠》中,「线」寓意着传统和知识的代代相传。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,跟你说过哪些名言至理?


两个问题同时出现


用哪个才好?展览团队并没有拍脑袋决定,而是直接将两个问题都摆上去,让用户告诉正确答案。经过三个星期的持续观察,问题2持续获得了用户回答,总数量也远大于问题1。观众用实际行动告诉馆方,问题2是更好的选择,而问题1对观众而言可能太难了。


这是一种「假设检验」(Hypothesis Testing)的方法,在互联网行业使用非常广泛,常称为AB Test。看来在博物馆行业一样可以用。





3向用户学习


大量的用户留言是馆方向用户学习的绝佳材料,它教会我们如何与公众以“他们听得懂的语言”对话。另一方面,用户留言中不乏金句和妙语,对丰富馆方的语料库大有裨益。在新媒体创作时,生动活泼、用户原创的语句,有关作品或展览感受的接地气的说法,都是难得的创作素材。


达拉斯艺术博物馆总结的某主题用户留言的结构和语料库


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的今天,对用户留言的整理、统计及分析能力,已成为文博艺术行业的基本功。





03

第三次利用-内容输出


从运营角度说,观众留言实际上是一种UGC(User Generated Content,即由用户产出的内容)。利用UGC输出内容,称为第三次利用,具有巨大的价值空间。这里介绍几个例子。



1UGC成为展览的一部分


2007年,英国伦敦博物馆(London Museum)开始常设「糖&奴隶展」(Sugar & Slavery Gallery),以纪念英国废除非洲奴隶交易200周年。在2017年,也就是展览10周年之际,馆方在入口处设置了一面留言墙。留言墙由数十例精选的观众留言组成,他们来自世界各地,年龄从6岁到93岁不等。这面墙经过精心设计,每句话都打动人心,现场观众往往驻足良久,感觉比导览更加津津有味,以至于这面留言墙本身就成了展览的一部分


留言墙


留言墙特写




2为作品赋能与增值


2014年,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作品《图巴树》(Tuba Tree)。这是一件伊斯兰主题的板上绘画,99片树叶上书写了真主的99个尊名。


《图巴树》(Tuba Tree)@https://blog.dma.org/2014/05/30/how-many-words-are-there-for-light


作为互动环节,展方设计了一个光之树(Tree of Light)的装置。参与规则是,观众要根据「光」(Light)这个词展开想象,并把想到的词写在金色的树叶上,再挂到树枝上。这一形式暗合了《图巴树》的作品含义:同一个发心会派生出不同的意义。


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,馆方共收到了4,394片叶子,用户参与率高的惊人。这棵光之树也始终伴随着《图巴树》走完了展览全程,它通过一种通俗的方法,增强了作品的可阅读性和传播性,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。




3转化为博物馆的产品


还记得前面《闪光的皇冠》的留言卡吗?TA的故事还没结束。面对数以千计丰富有趣的留言卡,馆方并没有将他们随手丢弃,而是将它们精挑细选,重新组合,做成了一本本的小册子。



这本小册子名为《共同的线:女性智慧、忠告、建议、经验、启示、硬道理和明显事实选集》(Common Thread: Selections of women’s wisdom, guidance, counsel, advice, experience, notions, revelations, hard truths, and plain facts)。封面封底单独制作,内页则为原始的用户留言卡。每当母亲节、感恩节等特定节日到来,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发放,不但促进了品牌传播,也大大增强了用户粘性。


这时候的用户留言,已然成了博物馆的衍生品和宣传册了。




有关如何利用UGC产生价值,互联网行业的案例很多。比如网易云音乐就用过评论墙的玩法,相信你一定也曾被满地铁里的走心评论感动到泪奔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多做关注这方面动态。


网易云音乐刷屏级的用户评论


写在最后

有调查表明,43%的展览观众认为写留言是毫无意义的,因为包括馆方在内,没有人会认真对待。但实际上,展览组织方为了获得用户反馈煞费苦心,如果最终没有利用好这些内容,则实在让人遗憾。希望本文对有关人士有所参考。

转  自|艺术怎样管

文  字|夏公小正

图  片|夏公小正

排  版|夏公小正


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。



往期回顾

【科普贴】博物馆展览诞生记,一位陈列部主任的自述

【时事热点】国务院:取消投标报名!财政部:禁止通过入围方式设置“资格/备选库”!

【实用贴】博物馆应当如何设计自己的多媒体展陈

【科普贴】博物馆展柜托台、挂钩、展板……那些博物馆里常用的展陈设施

【设计案例】上虞博物馆新馆设计解析,建筑呈现‘四水归堂’的意向

【科普贴】什么是博物馆展柜玻璃 多余的玻璃胶怎样清除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